土壤污染防治,迫在眉睫,任重道遠!
四億年來,巖石風化、雨水侵蝕、地衣生長、叢林密布,廣袤沉寂的無機礦物與精妙律動的有機生命相互作用、相互交聯,如同兩縷青絲彼此纏繞,終于難解難分,形成了現代的土壤結構。每年春天,大地都會披上新衣,再次變得生機勃勃。而造就了這**的正是我們從小就認為是“臟泥巴”的土壤。
今天,小編為大家介紹一部BBC的紀錄片,Deep Down and Dirty--the science of soil(中文名:土壤的故事)。紀錄片中,一直致力于園藝設計的Chris Beardshaw,懷著對土壤的好奇,帶領我們踏上探索土壤之旅。這部紀錄片敘述完整,思路流暢,牽引著觀眾深入了解土壤的運作機制。首先介紹土壤中兩大重要組成部分--腐殖質和石頭,之后描述了它們以什么方式,孕育了我們熟知的土壤。**反思人類活動對土壤造成的危害。
土壤生態系統中有機體與無機物的相互作用,精微而復雜。當新生命破土而出,當真菌展開華蓋,當根系在地下迅速伸展,當原生動物在顯微鏡下攝食、游動......在這些神奇的瞬間,我們不得不感嘆土壤是一種多么神奇的造物。在土壤的微觀世界里,生命的精巧律動與巖石的廣袤沉寂相得益彰,盡顯自然難以言說的偉大力量。
然而,工業革命后的短短數十年,人類的介入就使得許多地區的土壤結構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。沼澤水枯竭、地表下沉、高強度種植帶來營養物質流失…都是人類活動對土壤生態系統造成的巨大傷害。這部短片中僅分析了英國安格利亞地區人類活動導致的水土流失,而事實上,在我國,最突出的土壤環境問題除水土流失外,還有嚴峻的土壤污染和荒漠化,這是當下我們不得不反思、直面、解決的問題。
相信大家在看了這部紀錄片后,也會對我們腳下的土壤有更深的了解,學會低下頭去觀察我們腳下,平凡而偉大的土壤。
土壤與我們
巖石與生命之間微妙又古老的平衡,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。一股全新的力量,人類,介入了土壤的世界。土壤污染,緊隨著水、大氣污染的腳步,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中?!吨腥A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》,《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(試行)》等相關法律條例的相繼發布也體現了我國對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視。對于土壤污染,你有怎么樣的認識呢?
土壤的覆蓋面積廣,無論是農村、城市等人文類景觀,還是森林、草原等自然類景觀,無不涉及土壤環境。而土壤一但受到污染,不僅自身的理化性質發生變化,污染物也會通過土壤進入到附近的水體,或揮發進入大氣中,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。**范圍內不同地形、不同用途的土壤,差異巨大,給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制定帶來了巨大的難度?,F有的土壤污染治理主要分為物理方法,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三大類:物理化學法治理時間短,效率高;生物法修復**,投資小,但修復時間長,如何綜合物理化學生物三種方法的優缺點,是發展土壤修復治理技術的重中之重。
與大氣污染、水污染相比,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,污染數據的獲取甚至需要通過分析植株等方式。土壤污染治理比較復雜,不僅與污染物本身有關,還與土壤酸堿性、植物類型有關,一些政府采取農藝調整和替代種植等方式來治理污染,這是非常有效的做法,可以在不破壞土壤結構的情況下控制污染源進入植物,我覺得這種思路值得推廣。今年新頒布的法規很好地提高了人們對土壤保護的意識,希望在與治理手段相互配合后能產生更理想的效果。
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,政策若不能與法律良好對接,企業對于環境污染的責任追究就會抱有**僥幸心理。土壤與空氣、地表水、地下水等環境要素聯系緊密,環境影響具有隱蔽性、滯緩性、累積性、難恢復性等特點。在從前,土壤自身條件復雜、評價方法難統一、評價標準欠完善,土壤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長期缺位等問題,使得土壤污染的防止和治理工作總是難以開展!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、《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(試行)》之間緊密聯系,可以說是喜聞樂見的改變!
本文來源:**環保在線
文章鏈接:https://www.huanbao-world.com/a/turangxiufu/2019/0428/101535.html
【本文網上摘抄,僅供學習交流使用,不代表本網站觀點,僅供參考。如涉及內容、版權和其他問題請立即書面通知我們,我們將立即刪除?!?/span>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